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叠嶂开,
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
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
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
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
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
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
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
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
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
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
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
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
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
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
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
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
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
不似来时上水船。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